2021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点:人口因素
2021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点:人口因素
(1)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作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主体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分布、增减、迁徙等。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一定的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人是社会的主体,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就形成不了人类社会,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发展。例如,因灾害、战争、疾病等原因导致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无法维持人口再生产,最终导致某种文明湮灭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通过战争掠夺人口、向人口稀疏的地方移民等也都曾是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二,人口因素的状况直接制约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既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消费者,所以人口因素的状况必定会直接制约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例如,就人口数量和质量而言,在生产力以及教育、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和地方,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数量,人口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而劳动力的增加就意味着财富创造者以及财富的增加,所以就会出现“多子多福”的观念,出现“越穷越生”的现象。反之,在生产力以及教育、科技比较发达的时代和地方,生产的发展更多依赖劳动者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人作为物质资料消费者,其生存成本不会减少,但作为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其教育开发成本却大大增加,因此人口数量过多,反而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压力,所以就会出现越是近现代,生育率越低,越是发达地区,生育率越低的现象。
另一方面,人口因素不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口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盼性质。决定一个社会制度性质的是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而不是它的人口状况。因为一个社会的人口状况,与这个社会制度的性质并无本质的联系。例如,人口状况相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可能不同;而人口状况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又可能是相同的。
第二,人口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这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引起的,决定社会制度更替的是社会的生产方式。例如,在人类历史上.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与人口因素的重大变化之间并无必然关系。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期间和地方,人口状况未必发生重大变化,而人口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期间和地方,社会制度也未必发生根本变化。
(3)人口因素与计划生育
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要维持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自身的生产,即人口的生产。这两种生产的内容不同,形式不同,规律也不同,但这两种生产的主体都是人,目的也是人,所以是密不可分的,必须相互适应,否则必定会相互干扰,从而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同姓相亲,其生不蕃”等观念就代表了中国古人从社会的、科学的等角度对人口数量、质量问题的认识。总的来说,从原始社会到整个农业社会,人们对人口问题大多从积极的一面去认识,倾向于“多子多福”。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这与那个时代生产力及科学的发展水平等有关。但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机器的普遍使用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于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于是人们开始从消极的一面去认识人口问题。一些比较极端的学者和政治家们几乎把人类的一切不幸都归罪于“人口过剩”,甚至主张用战争、种族灭绝等反人类的手段解决人口问题。这些认识都是简单、片面和不科学的。我们知道,人口因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不能离开社会发展所可能提供的资源负荷和物质基础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去孤立地、片面地、抽象地看待人口问题。例如,中国比较多的人口一方面造成了中国人均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占有率偏低等问题,使我们背负着沉重的“人口包袱”,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大量优质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使我们享受了“人口红利”。西欧一些发达国家过低的生育率一方面推动他们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更多地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来推动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社会福利体系不堪重负等社会问题。
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也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简单地说人口是多好还是少好,生育率是高好还是低好。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必须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今天,我们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越来越丰富和深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计划和调控手段。与此相应,在人口问题上完全的放任态度和自发状态也应该而且必须有所改变。当人类社会不仅可以把握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可以有效地把握人口的生产的时候,人类才可以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
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是指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这就是说,在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中,社会的物质生活具有决定的意义;而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等全部社会物质生活中,生产方式又具有决定的意义。因此,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要素中,起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方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重要基本原理。
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产生。生产方式即劳动方式,人类在劳动中不可避免地要结成一定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亦称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一定的政治的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亦称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囊括了人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由此可见,一定方式的生产劳动不仅把动物改造成了人,还让人结成了社会。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存在。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分为物质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活动,其中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尤其复杂多样,形成了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但社会活动无论怎样复杂,都必须有一个简单的,却是必要的前提,就是人首先要活着,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而人活下去所需要的一切生活资料都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生产劳动才能产生出来。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个社会,无论政治制度的性质,还是意识形态的性质,根本上都是由那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就是那个社会生产方式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所以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在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力总是不停地进步的。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生产关系就会进行某些量变水平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在原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称为社会改良或改革。当生产关系无论怎样改良或改革都不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生产关系就会进行某些质变水平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以新的生产方式取代原有的生产方式,称为社会革命。所以,一种社会制度的变化,无论是量变,还是质变,无论是经济制度的变化,还是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等在内的整个社会制度的变化,最终都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第五,生产方式决定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作用的性质、方式和大小。如前所述,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直接的决定作用,而是通过与生产方式的结合才得以间接地实现的。例如,一条流动着的河流,就其本身而言,只是遵循自然规律在流动而已,无所谓好坏,只有与一定生产方式相联系时,我们才能区分“水灾”与“水利”。可见同样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取决于生产方式。又如,同样的人口数量在此生产方式中可能是不足的,在彼生产方式中可能是过剩的,同样的人口质量在此生产方式中可能是高的,在彼生产方式中可能是低的。可见同样的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也取决于生产方式。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hncrgk.com.cn/zsbzz/11913.html